食品厂洁净车间的空气洁净度直接关系到食品质量与安全,而高效过滤器作为空气净化的 “终端过滤”。若过滤器存在泄漏(如滤材破损、边框密封不良),未过滤的含尘空气会直接进入车间,导致食品受微生物、颗粒物污染,引发变质、霉变等风险。因此,高效过滤器的定期检漏是食品厂洁净车间日常维护的关键环节。
一、检漏的重要目的与时机
食品厂洁净车间的气流稳定、空间相对封闭,且对检测过程的安全性(无二次污染)要求高,以下两种方法为行业主流选择:
1. 粒子计数器扫描法(常用)
原理:利用激光粒子计数器,在过滤器下游扫描,通过对比上游挑战粒子浓度与下游泄漏点浓度,判断是否存在泄漏。
操作步骤:
预处理:检漏前需关闭车间生产设备,运行空调系统至少 30 分钟,使气流稳定;
用气溶胶发生器向过滤器上游释放挑战粒子,确保上游粒子浓度稳定在 10⁷-10⁸粒 /m³(食品厂需选择食品级挑战剂,避免污染风险)。
扫描检测:
手持粒子计数器采样探头(采样流量 2.83L/min),沿过滤器表面、边框、与静压箱连接处缓慢移动,扫描速度不超过 5cm/s;
探头距离过滤器表面约 2-3cm,采用 “之” 字形或网格状路径,确保覆盖所有区域(包括滤材、密封胶条、螺丝孔等易泄漏点)。
结果判断:
若某点下游粒子浓度>上游浓度的 0.01%(即泄漏率>0.01%),判定为泄漏;
例如:上游浓度为 10⁸粒 /m³,下游某点浓度>10⁴粒 /m³ 时,需标记泄漏位置。
优势:直观、准确,可定位泄漏点,适合食品厂对洁净度要求高的场景(如无菌灌装间)。
2. 光度计法(辅助验证法)
原理:通过光度计测量上游与下游气溶胶的光密度比值,计算泄漏率,适合快速筛查大面积过滤器。
操作步骤:
向过滤器上游释放 PAO/DOP 气溶胶,用光度计测量上游光密度(需稳定在 0.1-0.3mg/m³);
用光度计探头在下游扫描(速度≤10cm/s),记录光密度值;
泄漏率 =(下游光密度 / 上游光密度)×100%,若>0.01% 则判定为泄漏。
优势:检测速度快,适合过滤器数量多的车间(如饼干生产线洁净区),但无法精确定位泄漏点,需配合粒子计数器使用。
二、检漏后的处理措施
食品厂洁净车间对过滤器泄漏的处理需严格遵循 “零容忍” 原则,具体措施如下:
轻微泄漏(如局部密封不良):用食品级硅酮密封胶封堵泄漏点,固化 24 小时后重新检漏,合格后方可运行;禁止使用刺激性胶粘剂(如溶剂型胶水),避免挥发物污染食品。
严重泄漏(如滤材破损、大面积泄漏):立即停用该区域空调系统,隔离车间,避免污染扩散;更换新过滤器(,安装后重新检漏,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。
记录与追溯:
详细记录检漏时间、地点、泄漏位置、处理措施及复检结果,纳入车间洁净度管理档案;
若泄漏导致产品可能受污染,需按《食品安全法》要求启动追溯程序,评估风险并采取召回或销毁措施。
食品厂洁净车间的高效过滤器检漏,看似是设备维护环节,实则是食品安全防护的关键一环。采用粒子计数器扫描法等准确手段,及时发现并处理泄漏,可有效避免因空气污染导致的食品质量问题。